“發展節水農業需要一種促進農民主動節水的制度設計。同時,它不僅僅是農民的事情,更不是把管子鋪到地上就完事了。”中國工程院院士康紹忠如是說。
水是保證糧食安全的關鍵因素。目前,我國農業用水占總用水比例高達63%。在農業用水保持零增長的條件下,實現糧食產量提高,勢必要依靠用水效率的提高。與此同時,隨著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,勞動力成本大幅提高,發展高效節水灌溉迫在眉睫。但實際情況是,節水農業的推廣困難重重。
康紹忠介紹說,過去由于滴灌設備成本高,一畝地在灌溉方面需要投入約1500元。經過技術改革,目前采用的一次性膜下滴灌已將成本降到一畝地500元左右。近些年,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也從“九五”期間的0.4提高到現在的0.5以上,但這個數字與發達國家(可達0.7到0.8)仍有較大差距。
問題究竟出在哪兒?康紹忠分析說,節水是需要投入的,而這種投入不會使單位面積的糧食大量增產。因此,除少數附加值較高的經濟作物外,在農民來看,這種投入很不劃算。
康紹忠認為,實際上節水帶來的不僅是經濟效益,更多的是生態與社會效益。從這個角度說,這種投入不應完全讓農民自己承擔。因此,政府應建立更完善的節水補償機制,發揮水市場的調節作用,激發農民的節水積極性,變被動節水為主動節水。
節水農業推廣難還與我國一家一戶低效率的生產種植模式有關。在國外,農場統籌經營土地,生產效率高,還可實現全過程機械化—不僅播種、收獲,澆水、施肥也可以機械化操作。“相信隨著土地流轉制度的不斷深入,我國一家一戶低效率的種植模式有望得到改善。”康紹忠說。
此外,1:1投入機制的不合理也是導致我國節水農業發展緩慢的原因。發展節水農業主要是在西部地區,地方政府和農民都不富裕,而大多數情況下節水示范項目一定要1:1配套(中央政府投入100萬元,地方政府與農民投入100萬元),共同完成項目,這在西部是不現實的。
康紹忠說,由于投入不到位、工程質量差,農民在使用過程中經常這里堵了、那里漏了,示范和應用終不成功。按照項目標準投入,原本可以建立一個高質量的示范區,而一旦投入減半,只能建成一個劣質工程,農民當然不愿意使用。
“現在,有些高效節水示范項目只在驗收時使用,平時還是用原來的灌溉方式。”康紹忠建議,不能一味強調降低成本,“我主張標準要高一些,爭取做一畝成功一畝,而不是盲目追求數量、不講質量”。
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服務體系不健全也是節水農業推廣難的原因之一。“既要重視節水工程的建設,更要重視工程的后續管理。不是把管子鋪到地上就完事了,還應指導農民科學使用和管理。
您好,歡迎蒞臨潤農節水灌溉,歡迎咨詢...
![]() 觸屏版二維碼 |